信息品位是什么?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当成一个精密运作的食品加工厂,那么我们摄入的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哪怕我们大脑的功能再强大,如果原材料是垃圾,最后生产出来的食物同样也令人难以下咽。
想要搭建好我们自己的数字花园,我们就得从源头入手,改变自己平时输入信息的模式。
但是面对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该怎么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高质量信息,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苦恼。
在2018年IDC发布的最新版白皮书《Data Age 2025》中,对2025年全球数据量总和的预测高达175ZB,换句话说信息数据的增长是爆炸性的。
175ZB是什么概念呢?看看下面这张图。
信息时代是从近两百年才开始兴起的,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的大脑的适应性很差。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记得住这么多的信息。
那么从原先的信息匮乏到如今的信息过剩,我们又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来应对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呢?
答案是:培养自己的信息品位。
如果我们把摄入信息比作我们在吃饭,那么诸如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就好比垃圾食品,你去问问那些有着完美身材的小姐姐或者小哥哥会吃它们吗?
如果你也常常经不住短视频的诱惑,试图用意志力去和自己的本能抗争,我想你很有可能屡屡碰壁。不妨换个思路,去尝试更加健康的信息饮食,当你尝到甜头之后,你自然会戒掉之前的垃圾食品。
那么想象你现在就是一资深吃货,要想吃得好,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肯定要吃的健康,不能总是垃圾食品,保证膳食均衡。
其次作为吃货得知道哪里能找到好吃的,你心里肯定得有一份自己的美食地图。
最后,就算有这么多好吃,也不能暴饮暴食,把自己给撑着了,懂得适可而止。
通过上面的类比,我想你大致感觉到了我们平时的信息输入也应该遵循类似的规则。
1.合理搭配
均衡的信息饮食有多种来源:短与长、简单与复杂、琐碎与崇高、熟悉与新奇。 如果你只吃垃圾食品,那么长此以往的后果我想你应该清楚。我并不是说要完全杜绝短视频这类的信息来源,而是要有合理的配比,不能让这类信息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空余时间。
自我检查的方式也很简单,打开你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看看你的屏幕使用时间以及分配到各 APP 上的时间,心里自然有书。诸如微信、QQ、b站、知乎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时间,你自己大概心里就有数了。
除了特殊情况(比如说跟着手机锻炼,学习网课),我一般每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都基本上控制在 4h 以内。如果一天手机使用时间超过 6h,除去吃饭以及一些琐碎的时间,相当于白天有近一半时间都花在了手机上,剩余用来学习的时间还剩多少,可想而知。
基本上所有 APP 能存活下去的底层逻辑就是去抢占用户注意力——它们会想方设法地给你投喂令人上瘾的“垃圾食品”,令你无法自拔。
这些 APP 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和社交工具,它们不像是自行车那样,等在那里,只有当你需要时你才会去使用。它们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方法去实现背后公司所制定的目标,并且精通人们的心理活动。
在《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特里斯坦说道:
相比而言像「书」、「论文」等等索然无味的信息源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但是正如我们的「身材」是可塑的,我们的「大脑」也是高度可塑的。
一旦你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身材,那么你自然不会再想变回以前大腹便便的样子。一旦你习惯了高质量的信息来源,你也会发现这些令人上瘾的劣质信息对你的诱惑也大大降低了。 在经历了一系列给自己的认知“洗脑”,现在看见短视频就像看见毒品一般,唯恐避之不及。
这并不是说我并不喜欢刷短视频,而是把手机上与短视频有关的入口统统给关闭。因为我发现自己只要没有机会打开它们,自然不会沉迷进去。
另外,就像饮食的改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的信息饮食改变也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平时刷惯了朋友圈,短视频,突然要求你抽出一本知识性的书籍看上 1h 以上,我想你一定会忍不住拿着手机开始玩起来。
对于已经平时养成习惯,下意识地在空余时间里拿出手机刷短视频的朋友,我都是建议慢慢来,不要一刀切。
比如说从之前空闲时间刷,变成每天固定时间刷,从以前一刷停不下来,到现在给自己规定一个玩手机的时间。改变永远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自己太狠的结果就跟减肥节食一个道理:瘦得虽快,反弹更快。
2.问题意识
在之前简短介绍互联网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提到了关于「搜索」最大的“缺陷”——你必须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能动手去搜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去借助搜索引擎帮助自己,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搜索什么,自然不会动手去搜索。
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信息时代你会发现往往是「酒香就怕巷子深」。无数人利用着「信息壁垒」在割着韭菜,赚着钱。
如果我不是从 L 先生那里知道「数字花园」的这个概念,我也根本不会主动动手去搜索各种关于「数字花园」的信息。
找到一个突破点,由此变能延伸出不同角度的问题,帮助我们框定搜索信息的范围。 而问题的产生,自然来自于你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
在文章好问题源自哪里?中,我提到了问题来源于你对于「系统」的认识,或许能够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3.积累信息渠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想找某个领域的资料时,记得自己曾经在哪个网站见到过,但记不得具体网址了,只能浪费时间再去挨个儿筛选?
平时遇到优质的信息来源不懂得积累,输入的信息质量又怎么能进步呢?
另外,拥有自己的信息源无疑能让我们有更大概率逃出推荐算法给我们圈出的信息牢笼,看到算法以外的世界。
举个例子,近几年疫情肆虐,局势动荡,前往美国留学的学子都很担心在美国的安全问题。我经常能从各大媒体平台看到美国出现的暴力流血事件,心里不免担惊受怕。我父母也因此不愿意让我前往美国留学。
但我据我从在美国留学的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得知,他们日常生活照旧,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你看,如果我没有主动去询问有着亲身体验的学长学姐明年,我可能直到现在也保留着我对于目前美国局势的悲观印象。
我在后面的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库详细介绍了我积累信息来源的方式,希望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4.适可而止
信息不像食物,如果我们吃的很差劲,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会自然给我提出警告,我们一定会开始注重自己的饮食。
可是我们的信息消费却可以毫不费力,因为如今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屏幕,随时都可以获取信息。海量的信息除了让我们感到心烦意乱之外,并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实质性的损伤。
这就极具迷惑性了:
- 你的微信、知乎收藏夹不会因为收藏的内容太多给你报警,它们只会默默地躺在那里吃灰。
- 你走马观花地浏览完一堆碎片信息,仅仅只是略有点焦虑,不会像吃撑了那般难受,甚至像短视频那样的信息还能够给你提供爽感。
- ……
没有明显副作用,提供虚假的快感和收藏的满足感,随处可及,这三个特性让「信息成瘾」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焦虑感自然也随之而来。
那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在你读完整个系列后,你会发现不仅仅是控制自己信息渠道那么简单。
在之后介绍的 IPO 模型,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需要从 输入-加工-输出 三个维度进行三位一体地思考,而非简单地针对某个环节进行单独地优化。
参考和致谢
- 这套法则,治好你的信息焦虑
- 《Data Ag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