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实现无压式记录?

随着各种数字笔记软件的兴起,我们记笔记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但与此同时,【方便】的同时也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现代化的工具能够让我们无比轻松地“捕捉”各种信息,但是真正困难是如何【跨时距传递信息】。

比如说你今天看了一本讲自控力的书籍,读完你觉得干货满满,干劲十足。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当生活里的琐碎日常又朝着你汹涌而来,逐渐又忘记了当初这样做的动机,一切照常。

一句话概括:间歇性踌躇满珠,持续性混吃等死。

2.一切笔记方法能够有效的前提是——愿意坚持记录

无论是复杂的标签体系,还是追求精确的分类体系,抑或是现在流行的网状笔记,如果连最基本的记录都无法坚持,所有方法都是无根之萍。

我们经常会在做笔记时面临的难题是:

(1)当如今互联网上一切都可以复制黏贴或者有资料可查询,如果一次性记完所有的笔记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记忆效率也有限。

(2)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关键点,对于一些追求笔记完善程度的童鞋而言又是一件苦恼的事情,何况太过于简略的笔记又何来参考价值?

举个我们生活中读书的例子。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次读书遇到值得记录的地方,总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追求笔记完善读书速度会放慢,只进行勾画又感觉自己没有真正在读书。

我们都知道读书应该写读书笔记,但是每当动笔时却迟迟不想记录。特别是当我们马上读完相应的内容,脑海里的记忆正鲜活时,我们更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去重述一遍刚刚读过的内容。

可仅仅只是简单地记录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同样不能够满足我们通过笔记回顾知识的需求,那样还不如重新去书里再读一遍。

正是因为这样的顾虑,才让我们在记笔记时倍感压力,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同时兼顾笔记的完整度以及提高记忆效率呢?

答案是有的,渐进式总结

换句话说,对于一页笔记,我们并不是一次完成笔记的记录,而是有层次地有规划地根据自己的记忆水平逐渐进行总结和完善。

你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系统,辨别出有价值的知识,并将这些笔记留给未来。

当你转换思路,每次不必追求笔记的完整性,而是清楚地认识到在未来你还有机会去不断完善和复习它,你会突然发现身上的担子一轻,记笔记真正做到了毫无压力。

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以后,结合obsidian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笔记工作流。当我每次不再追求笔记的完整和结构化,我发现原来记笔记于我而言真的成为了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情。

渐进式总结

渐进式总结有两种方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使用。

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方法适用于对一些摘录的文本进行总结,比如说书籍,论文等材料。它比较适合喜欢复制黏贴的童鞋使用,是一个【逐级压缩信息】的过程。

(1)Level 1:原始材料

一般碰到一些好的段落或者感想,我们并不愿意进行转述,而是想原封不动地把精华内容保留下来。

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最轻松的复制黏贴,等以后再来复习时逐渐完善。

(2)Level 2:加粗&高亮

对于你复制的重点内容进行加粗。这一步是在帮助我们压缩信息,如果原始材料是100%,那么我们加粗的内容只有25%左右。

我们所需要的是当我们之后快速回忆时,能够仅仅通过加粗的内容快速回忆知识点,而不用全部浏览一遍。

【高亮】的内容又是对于【加粗】内容的进一步提炼,这个程度你自己把握就可以了。相当于不断地给你的笔记划重点,减轻你的大脑认知负担,忘记细节性的内容,而拥有更宏观层面的理解。

但是在加粗高亮一定不能像下面这样,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方式是适用于不适合复制黏贴或者本身已经有明确结构的材料。它相比于自下而上的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先搭建概念框架,然后等到下一次复习时去补充完善。

这就好比你自己给自己出了一套小测试,等过几天去复习时利用你当时留下的关键词来答题。

(1)Level 1:关键词提炼

(2)Level 2:笔记完善

举个栗子你就明白该怎么操作了。

拿我最近正在恶补的数据结构作为例子,刚开始看完讲“堆”这个概念的文章,我的大脑对于各种概念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只是在笔记里通过回忆记录了一些关键点,作为hook(钩子)引发我自己的思考。

那么当我下一次通过Space Repetition插件(之后会说怎么用)复习到这一页笔记时,我能完成的工作就有很多选择了。

1)快速回忆——提取

间隔几天之后,我肯定忘记了不少内容,那么我会尽可能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

我个人建议不要马上去看原始材料,而是尽可能通过自己回忆。这就跟之前介绍的必要理论一样,当我们提取过程越费力,我们的记忆效果才会越好。

2)完善笔记——复述

根据之前记录的关键词,利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遍之前的内容,尽可能补全笔记。紧接着再打开你的原始材料进行核对,看一看自己是否写的正确,对相关笔记进行更正。

3)建立链接——联系

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随着你对某个主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你会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另外一个知识点。

这个利用现在主流的双链笔记软件能够很轻松地实现。

那么再来看看我完善之后的笔记,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加入了代码。注意这里的代码都是我自己先手敲上去,然后再去对照原始材料修正,一定不要复习时直接就去参考原始材料开始复制黏贴。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我们必须遵守的【必要难度理论】。

什么是必要难度理论?

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

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

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优势( 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优势( 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们习惯性地以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

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存入时有些吃力,提取时会更方便==。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费力去回想之前学过的知识并且补充笔记时,我们就是刻意在增加存入笔记软件的难度。那么在未来我们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信息时,我们自然而然能够更容易想起来。

这里我必须和大家澄清两个概念:能记住和能提取可是两码事儿,这就好比你明明记住了数学的解题套路,但是当你碰到数学题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使用它,就是提取能力出现了问题,而非记忆的问题。

对于我们真正有意义的是【提取能力】,存储的事情交给我们的第二大脑,也就是数字笔记软件即可。

可选项

上面针对两种方式我介绍了两层,那么接下来的两层就属于可选项了,换句话说,你不必对每一个笔记都进行这样的操作,而是根据笔记的重要程度以及自己的需要来灵活使用

(3)Level 3:提炼总结

第三层就是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总结一遍笔记的内容,放在笔记的最上面。这样不仅能够通过费曼方法加深理解,而且之后复习你就能通过阅读短短几行的信息,迅速回忆这页笔记包含的精华部分。

比如说我在之前的笔记上又加入了Quick summary的部分,快速总结出对应的关键信息。

(4)Level 4:重构

能够达到Level 4的笔记绝对是对于你非常重要的内容。你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举几个我常用的方式。

(1)写作输出

史蒂芬平克说过: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当你讲本身是零散的知识通过输出串联成文章,你对这块的掌握程度自然能上升一个Level。

(2)图形化

一般我写长文时,我都会利用图表来整理对应概念之前的逻辑关系。

比如说这是我之前写【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长文时总结的概念图。这个过程会很烧脑,因为你需要从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文章中找到逻辑关系,然后梳理出你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但是一旦你完成整个步骤,你会发现你只需要盯着这一张图,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能够在你的脑海里无比清晰的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