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我们管理知识的目的
什么是知识体系?
开始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 当你你去取快递时,是不是都会给你一个取件码,按照编号上的信息去对应的区域寻找快递? 如果没有这个编号,你是不是望着下面这样一堆快递中干瞪眼了? 但如果是整整齐齐摆放且有明确分类的快递仓库,你是不是就很容易根据编号指示去找到想要的快递了?
不难发现,快递由零散堆放到整齐有序的过程,也是我们去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什么是知识体系?
我们的大脑将零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说观点,经过整合之后,以一定的内在规律联系起来,形成的某种结构就是知识体系。
我们根据快递发往的地区,类别等信息,将不同的快递划分到不同的仓库中,并且为每一个快递建立唯一的索引。如果一个个快递对应的是我们接收的碎片化知识,那么通过整合、联系等等一系列方式将快递分类好的过程就是学习,形成的仓库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熵减违反了自然规律,它需要其他外部条件才能达到,比如说做功。
我们学习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动脑思考,将无序散乱的信息变成有序结构化的知识,对零散的信息碎片“做功”。
为什么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想去泰山旅游你该怎么定位它呢?使用导航,对吧?
你不用去记住泰山的经纬度,当地的酒店信息,它在哪个地区,因为你知道这一切信息你都能在导航APP上找到。你所需要记住的,仅仅只是「泰山」的名字,接着你就能靠着这个关键词找到所有你想要的信息。
我们「知识体系」就好比导航软件,只不过需要我们自己给它制作一份知识地图。 一旦你拥有了良好的索引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你就可以根据你大脑里的知识地图,在你的数字花园里任意纵横驰骋。
注:做一个概念澄清,「数字花园」是「知识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没有办法直接针对虚拟的知识体系操作,而「数字花园」能够把我们脑海中的结构外显化,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随着日月更迭,你的「数字花园」就会成为你个人的维基百科,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取信息为你所用。举个例子,经常有读者问我问题,遇到有牛人用文章解答过的类似问题,我一般能快速从我的花园里找出相关链接,然后转发给他们,并且附上我的理解。
另外,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数字花园」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拓扑结构——网状的结构,而非死板的分类。在之后的实操过程中,我弃用了传统的文件夹和标签的分类方式,而是利用双链功能建立笔记之间的关联,收集知识卡片来积累素材,利用INKP管理法来保证知识的流动。
在搭建数字花园的过程中,我很容易感受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互相补充。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于你,帮助你真的爱上学习,享受智识之美。
扩展阅读
你知道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知识体系三者的区别吗?
具体内容可以戳下方卡片阅读:思维、价值、知识三种体系的区别
参考与致谢
-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知乎上我写的原文,加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