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asicInfo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理论叫做【预测性编码】模型,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预测性编码模型

我们的大脑根据已经有的内容构建预测框架,当我们所接受的新信息符合预测框架时,就会重构优化信息,我们自己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一旦我们偏离了这样的框架,就会消耗更多的认知成本去记住它。

总体来说,如果我们学习的内容符合我们的预测框架,我们的学习效果更好。

举个例子,还记得原来做英语听力的题目的时候吗?是不是当我们知道了听力原文,再去听,会觉得清楚了很多?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里的预测框架再起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把注意力进行聚焦。

我们从原来需要分析听力的前后文来推断这句话的含义,到直接去辨认是否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原文,这大大降低了我们去辨别的难度。

因此,我们常说平时看书时,要尽可能地「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背后的原理也是「预测性编码模型」。

预测性编码理论告诉我们:大脑的本质就是一个贝叶斯模型。

我们会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建模,用它去理解外部世界,从中获得反馈,并用这个反馈来修正、完善我们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这个建模。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之前不是说了[[必要难度理论]]吗?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违背了我们的预测框架,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成本来记住它,不就记得更牢了?

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一直处于「违背预测框架」的状态,那样会把我们累坏的。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悬疑片」,肯定是因为它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违背了我们的预测框架。

最好的状态,往往是「大部分符合预测,小部分违背预测」,这样才能实现:当你经历一个体验时,大部分时间是不需要刻意去动脑、占用资源的;小部分时间才需要调动资源去记住它。

所以,一个悬疑作品,最佳的状态一定是:前面不断地调动你的好奇心,让你不断地调动框架、进行「预测」(故事的走向会是什么?真相会是什么?);结尾来个反转,给你巨大的意外冲击,彻底颠覆你的预测。这才是看「悬疑片」最「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