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asicInfo

  • Type: [[Note]]
  • Tags: #知识管理 #NoteR
  • Date: 2021-01-09
  • Related: [[L先生智识营]] [[高效阅读与学习法]][[知识管理]] [[结构化与知识管理]]
  • Reference: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智识营3.0第二课笔记_INKP知识流动 概览: ![[INKP管理法流程图.png]][知识卡片](/实践篇/知识卡片)

Inbox

  • 存放一切我收集到的内容以及现阶段我正在跟踪和关注的事物。
    • 从每日生活的记录中拎出来,写到Inbox里
    • 我关注的事情,可以写的热点话题
      • 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点
      • 一切灵光一闪的灵感和想法

Note

  • 存放已经完善好的信息,以便日后使用
  • 放入一切细碎的知识卡片[[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Knowledge

  • What?

    • Knowledge 指的是主题,是同一主题下知识卡片的索引集合。
  • Why?

    • 为什么我们要采用主题的方法来组织框架呢?
      • 传统的分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因为往往一个知识卡片并不唯一属于某个分类,而是可以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下面去。
      • e.g 举个例子,比如说拿(td:补充合适的案例)
      • 联系:标签的作用?
        • 因为我们已经使用了主题的方式来归纳汇总知识卡片,我们其实就不需要用标签再来做重复性的工作,而是把标签用来进行一些状态标记。
        • e.g. 在我的 ob 里面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标签是 #NoteR ,这个标签的是用来进行间隔复习的标签,与[[Space Repetition插件]]进行绑定,可以用来每天提醒我复习知识卡片。
  • How?

    - 自上而下:先建立大的框架,再填充知识点
    - 适合对象:已经有成体系的课程,书籍。比如说你在学校里的科目,那么大的框架体系就是教材的目录,因为这样的框架已经经过很多学科大牛验证过的框架,是确定真实可靠的。
    - 但对于像学习方法这样的主题,就不适合自上而下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方法都是每个人的经验方法论,你可能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学习大V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在你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学习的知识体系时,并没有办法分辨究竟谁对谁错,那么一个较好的方式便是自下而上。
    - 自下而上:积累知识卡片,先存放在对应主题下,待结构慢慢浮现。
    - **自下而上的搭建方法则恰好相反,需要先积累知识点,然后自己总结出大的框架,适合个人化、高度交叉的主题。**

    举个例子,当我想要搭建知识管理的主题时,我发现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知识管理这项技能太过于个性化并且跨越众多学科。因为每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不同,搭建的知识体系也千差万别,如果仅仅只关注于一本书、一套课程,难免会得出过于个人化的方法。 那能怎么办?找到市面上绝大部分跟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书籍以及课程,学习关于大脑工作的底层原理辅助辨别,一点点啃呗~ 我先针对有目前自己现掌握的关于知识管理的高质量文章和书籍,进行一个精读,梳理总结出一张张卡片,比如说INKP管理法,卡片的制作方法。当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内容之后都会成为我知识管理主题下的一部分,只是暂时我并不知道这些卡片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装。 那我就可以利用经典的认知三层模型(其实就是黄金圈三法则)来进行对我收集到的跟知识管理相关的主题进行一个分类。刚开始不对完全没关系,随着我对于知识管理板块了解愈发深入,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对整个主题有了一个朦胧的框架。 比如说INKP管理法和卡片大法都应该归类到应用层,它们都是具体的实践办法。IPO模型、DIKW模型应该归类到结构层,这些都是更底层的原理。原理层部分更多涉及我们大脑的工作规律,包括记忆的本质,必要难度理论,工作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直接从我的【学习主题】中拎过来的,能够让我区分哪些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如果说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事先给你一块完整的拼图图片,你只用照着图片去找对应的碎片进行拼接,那么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给你,你需要不断地去知识海洋里找到一块块知识碎片,当你积累足够多了,自然就能通过已有的信息感知到一个主题的全貌。 总结一下,自上而下的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你去阅读已有的书籍、教材,进行整理,但缺点是很多人容易直接照搬作者的原有框架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自下而上的方式则困难重重,因为你得在未知中探索,你不知道哪些拼图碎片是你需要的,只能一点点儿积累,最后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搭建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主题。

  • 分类

    • 主题笔记
    • 读书笔记
    • 行动笔记

Project

  • What?

    • 带有产出性质的主题,注重于应用实践
    • 举例
      • 落地实践的主题 输出成文章 制作成产品
      • 安排到任务清单里 找时间去完成
  • Why?

    • Project存在的作用就是进行输出。无论是一篇文章的写作,还是在学校和别人合作的项目,抑或是我自己制作的搜索力学院,我都会把它们归类到Project里来进行相关的产出。总之就是一切需要我动手去实践,去和别人协作的内容我都会放到Project里。

平时最多的项目就是知乎文章或者公号文章的写作,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写作流程: 我会在Project里新建一页笔记,参考Inbox或者每日记录里的idea,从我的Note和Knowledge里面调取材料,需要更多的信息我就动手去搜索。 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卡片式写作”,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这么形容: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其实卡片式写作并不仅仅适用于文章,它可以用于任何需要你输出文字的材料——实验报告、论文、计划书都可以。 你可以在做实验时记录一张卡片,写论文时对你肯定会写进去的片段记录一张卡片,在最后输出的过程中,你只需要将这些内容拼接起来即可。

那么对于需要和别人协作的项目我怎么记录的呢?这里以我自己制作过的知识付费课程为例。 我会把一切和项目相关的材料记录关联进一页笔记里,当我需要搜集信息时,我可以快速打开这一页笔记,然后迅速找到我需要的材料。 比如说我把课程参考材料、作业解析以及每天学员的表现都记录在了对应的卡片下,最后当训练营结束我来复盘整个过程时,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Inbox就像是快递的中转处理站,它的职责是负责接收外界递来的快递,然后将它们进行包装和加工,分发到更大的集装箱里。Note就是这一个又一个集装箱,它们零碎的快递收集装起来。Knowledge就是更大的仓库,负责存储这些集装箱,可能是按照输送的地区分类,输送地区就对应相关的主题。

Project就相当于工厂,假如一个汽车工厂订购了很多零件准备组装汽车,它就需要从自己的仓库(Note)或者集装箱(Knowledge)里抽调各种各样的零件,最后打造出我们看到的汽车。

INKP管理法是用来沉淀知识的方法,结合[[高效阅读与学习法#FCR阅读法]]以及[[QR3T学习法.png]]整理知识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操作。 可以和阳志平老师讲到的知识卡片结合起来使用试试~

常见问题

  1. 如何为一本书/一门课程做读书笔记/学习笔记?
  2. 做完的概念笔记是否需要存放
  3. 如何使用标签? 更多地依赖于场景和状态,而不是内容。 td:之后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下这部分内容的使用。